首页   |   新闻   |   改革评论   |   运营管理   |   咨询培训   |   政策法规   |   案例分析   |   关于我们

融资平台的上海样本

发布时间:2011年8月5日  来源:中国集体企业改革与管理研究网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上海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尚未见有还本付息压力,其运转机制颇具特色,亦有多年运行的经验和规范,深得合作银行的信任

  从信贷狂欢到对债务危机爆发的恐慌,才不过用了两年时间。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享受信贷盛宴。根据银监会和央行联合调查的结果,一年之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从不到2万亿元迅速变成7万多亿元。而今,这个数字已超过10万亿元。

  市场人士称,2009年时,即便不需要贷款也从银行拿了不少钱。而很多融资平台均在此间仓促成立,扩大负债规模,很多年前的项目都被翻了出来通过重新包装从银行获取贷款。

  然而,转瞬之间,形势大变。

  狼来了?

  2010年5月,银监会要求对融资平台贷款重新解包还原,并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6月底之前,根据重新解包的结果,按照现金流的不同覆盖情况,计算风险权重,并计提拨备。

  当年下半年,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彻查地方融资平台,对一些没有实际项目或贷款资金未按照申请用途使用的融资平台,银行将不再对其发放新增贷款,存量贷款也不能发放。至2011年3月,审计署开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

  目前,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无法通过银行获得任何形式的新增贷款。

  “融资平台企业只能发企业债或中期票据,再就是财政解决,如果都行不通,只好项目暂缓,拉长期限。”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这对地方融资平台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上海国资》,地方融资平台所投项目多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的注册资本金远不足支撑,一般而言,所需建设资金60%以上需通过银行贷款。项目完成前,融资平台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须等项目完成后,由当地政府采购,政府再从财政或土地出让金中予以补贴,让融资平台得以还本付息。但因基建项目工程复杂,包括动迁居民、修建道路、平整土地、开发建设等,断不是一两年之内就能完成的。这就意味着,至少在5年之内,融资平台没有象样的现金流。

  因此,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或是采取中长期贷款,或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作为固定资产项目贷款投入建设,到期后,再向银行借新贷还旧贷。在实际操作中,后一种方式是融资平台普遍采用的,因为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比中长期贷款利率要低。

  而如今,一方面是新增贷款无法获得;另一方面,短期债务将于今明两年到期,长期依赖以新补旧的融资平台,其债务危机似乎一触即发。目前,市场上关于政府融资平台逾期或违约的消息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但这只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危机构成的一个方面。市场最为担心的是,若干年后,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或土地出让金将无法弥补银行借贷。

  “一些地方政府开工的项目投资和建设规模,数倍于政府可用财力,信贷规模和偿本付息能力不相匹配,存在大面积违约的可能性。”济邦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张燎对《上海国资》表示。

  在一片风声鹤唳中,上海的融资平台却颇为市场人士看好,其操作手法和风险防范亦得到同行认可。

  在《上海国资》采访的多家上海政府投融资平台中,包括上海久事、上海城投等,未见有还本付息压力,其运转机制颇具特色,亦深得合作银行的信任。

  上海久事公司总经理张惠民对《上海国资》表示,“融资平台是否健康,一看政府财政能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还本付息,二看平台自身是否有造血功能,有还本付息的盈利能力。”

  “在解包还原债务中,上海的投融资平台现金流大多属于基本覆盖或者全覆盖,情况还算好。”浦发银行(600000,股吧)上海营业部总经理徐俊亦对《上海国资》表示。

  所以,即便出现上海申虹公司“流动资金贷款转换成固定资产贷款”的调整事件,但这属于清理规范中的正常调整,与还贷欠息没有关系。据《上海国资》了解,目前,沪上各大银行对上海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本付息能力仍然相当有信心。

  但无论如何,在紧缩大势未见缓解前,任何乐观都只是暂时的。如何应对未来,诸多人士亦颇感茫然。

  狼真的来了吗?

  资金循环

  大多数银行、机构和企业都认为,监管部门控制融资平台贷款的严厉程度前所未有,但对各地融资平台资质缺乏更细致的区分。

  推荐阅读

  “比如,审计署认为国内高速公路、医院、学校的偿债风险较高,但这3大项目在上海基本上是负债率较低的,其中高速公路多属于现金流较好的项目,应该看到不同地域的项目之间的差异。”徐俊表示。

  不仅项目情况复杂,各地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亦有很大区别,信贷政策简单地“一刀切”显然不太符合实情。

  据《上海国资》了解,上海政府下属融资平台运行有成熟的机制,具资金自我循环能力,少见盲目融资,负债率通常保持在60%上下,这已为当地银行及业内普遍认可。

  以上海城投总公司为例,其负债率为58%,拥有3000亿元的银行授信。

  上海城投的业务有4大板块:一是路桥,包括中心城区主干道路、越江设施、郊区干线、高速公路;一是水务,包括原水、自来水、排水、污水管网建设;一是环境垃圾管理;一是置业,主要是房地产开发。

  尽管成立已近20年,但对承担大部分政府性投资项目的上海城投来说,每次完成任务亦非简单。因为政府性项目一般财政前期投资很少,上海城投必须充分调动融资能力,还要考虑好如何对冲债务风险。

  “我们每个项目均成立独立的项目公司,封闭运营,项目公司同时建立融资与偿债机制,贷款期限与项目建设运营周期相匹配,防范了短期债务风险。” 上海城投总经理孔庆伟介绍说。

  对于资金来源,上海城投采取的是银团贷款或发行债券方式融资。“2010年,我们已签订6个项目的银团贷款合同,融资总授信额度达到200亿元”。银团贷款意味着中长期贷款。“目前,公司长期债务占到总债务的80%以上,有效地减少了短期债务的偿还风险。”上海城投副总经理王志强对《上海国资》表示。

  据了解,上海城投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成立近20年,我们从未在还本付息上出现问题。而且,2008年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时候,资金宽松,我们也没有趁机让银行多放贷,资金管理制度让银行信赖。如今资金紧缺,我们也能与银行保持良好互动。”孔庆伟表示。

  因有多年合作关系,加上贷款额度大,时限长,商业银行给予上海城投的利率往往较基准利率有所下浮。

  除银团贷款外,上海城投亦尽力拓宽其他融资渠道,比如,发行企业债、信托、短融券等。这些方法在今年的大环境下异常有效。

  “今年大概能从市场上解决100余亿元融资,与银行融资额度持平,极大地减少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孔庆伟表示。

  如青草沙原水项目,上海城投首先为此组建了青草沙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并为项目公司准备了一定的资本金,建设工程则由该项目公司对外进行招投标,所需建设资金亦由项目公司向银行借款或市场融资,但由上海城投担保。

  青草沙原水工程是上海近年来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建设资金总额超过170亿元。其中40%来自财政拨款,作为注册资本。其余部分则通过种种金融手段筹集。

  首先,上海城投邀请了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8家国有银行,组建项目银团,为青草沙工程项目提供了108亿元的建设资金支持。其后,上海城投亦与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了 “泰康-上海水务债权计划”,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资金20亿元。这是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第一个完成资金募集的保险债权计划,也是保险资金进入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第一单。

  资金筹集完成后,上海城投针对每个项目建立偿债机制。“借款用款还款一体化,保证专款专用。”孔庆伟表示。

  上海城投的资产,按其不同性质分为3个部分,一为政府性功能资产,指没有收益,依靠政府补贴建设的防汛设施、不收费的城区道路等;二为公益性资产,指有收费机制,但收费尚不能补偿成本的资产,比如排水、原水厂建设。在这部分资产中,高速公路比较特殊,其收费的还贷能力较强。第三部分则为经营性资产,“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价值最大化”。据孔庆伟介绍,目前上海城投最大的市场化资产是上市公司城投控股,主营房地产开发和环保业务。此外,城投控股已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诚鼎创投,在上海、无锡、南京各有分支机构,“主要投资于环境工程项目,比如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企业”。

  这部分资产是上海城投实现资金自我循环的最重要依靠。“用经营所得反哺公益资产。”孔庆伟说。

  对于上述的三大部分资产,上海城投采取分类管理、分业经营的方式。“账目、预算、考核都分得很清楚。”孔庆伟解释。

  他介绍说,上海城投将加大市场化资产的份额。公司正准备将污水处理引入市场机制,“污水处理将会成为国内大城市面对的主要城市问题,而上海城投对污水处理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可以为各大城市建设、运营污水处理厂”。

  目前,上海城投主营业务收入已经突破120亿元,净利润超过10亿元,净资产已超过1000亿元。

  事实上,上海市政府下属的融资平台,几乎都是以类似城投这样的机制在运作。

  承担南浦大桥、轨道交通、沪宁高铁、沪杭高铁、京沪高铁(上海段)的上海久事公司,旗下亦有多家上市公司和优质金融股权,能有效对冲部分债务。

  财技

  融资平台的运营,非常考验管理者运作资金的能力,尤其是在目前高压的资金环境下,防范风险、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尤现重要。

  张燎介绍,为应对当前资金危机,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采取多种应对方法:一是将短贷转为中长期贷款,避免还贷高峰提前;一是提前提款。“按正常的资金管理要求,一般是先签借贷合同,实际用款再提款,得以避免过早承担利息。但有些平台公司,宁愿背负利息也要提前提款,这样就能缓解资金紧张,应对到期短期贷款。”此外是压缩投资规模,并尽可能地多渠道融资。

  “如果平台公司资金断裂,在建项目的银行贷款将成为坏账,银行会计提坏账准备金,这会影响其自身利润。因此,银行亦有动力帮助平台公司度过难关。”张燎表示。

  据《上海国资》了解,上海政府融资平台,呈现了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

  上海久事公司总经理张惠民表示,成立24年来,久事公司没有发生过一笔资金延迟还款的情况,目前亦没有任何资金危机。

  久事公司目前资产规模为3000余亿元,每年还本付息需40亿元左右,其中每年盈利10亿元左右,其余30亿元依靠财政补贴还款。

  最近两年,久事公司密集承担了沪杭高铁、沪宁高铁、京沪高铁(上海段)等大型项目,融资规模达到150多亿元。最迟于2009年,久事公司已筹集到了全部所需资金,没有采取常见的边建设、边融资的方式。

  一般而言,项目是按照建设进度来安排融资的,这样可以节省利息支出。但张惠民考虑到,当时资金充沛,融资难度小,而更重要的是,根据经验判断,大放贷款之后必将严控信贷。因为有了这个预判,久事提前拿到了资金。

  2009年,久事公司为京沪高铁发行了20亿元的10年期固定利率债,年利率为4%。这20亿元加上久事公司另行投入的20亿元,共计40亿元,作为资本金投入了项目公司。“利息在当时可能是比较高的,但今年来看,就相当低了。而且还本期限定在10年之后。”张惠民介绍说。而另外40余亿元建设资金,则由项目公司筹措,约定5年后还本付息。

  “久事公司的债务结构与项目期限匹配比较合理,中长期贷款比重较高,相对而言,债务压力分配比较延后。”浦发银行上海营业部总经理徐俊表示。

  与久事公司类似的是,上海一从事园区开发的集团亦提早财务预警。目前,其资产负债率约70%上下,收益率为5%左右,上半年账面尚有30亿元现金。

  据《上海国资》了解, 2010年4月-5月,银监会发出清理债务通知后,该集团财务部门即开始调整债务结构,将短期债务转换为中长期债务。“在2010年已替换2011年到期的银行债务60亿元,至2013年。”相关人士介绍。

  经过多番运作,该集团目前已经没有到期债务。

  此外,该集团十分注重与银行的长期合作。“将存款都放在有贷款的银行,因为银行有存贷比要求,就能加强其合作伙伴关系。成立5年来,都是与固定几家银行合作,没变更过。”可见,其用情之深。

  而更重要的是,该集团在2009年―2010年便开始“收盘子”,减少拿地,并加快土地批租和转让速度。“只有土地批租出去,经营业务循环起来,资金才能健康循环。”相关人士表示。

  上海城投亦同样提前作出了财务资金结构调整的决策。2008年至2009年,土地招拍挂价格最疯狂的时候,上海城投并没有拿地,相反,他们将已有的房地产项目如上海新江湾城整体出售给了上海市公积金中心作为公租房。

  “2008年―2009年,我们在建项目已经比较多,摊子没有必要铺得太大。否则,按现在的市场和政策,经营业绩就很难说了。”孔庆伟表示。

  市场普遍认为,上海的融资平台成立较早,运作经验丰富,对市场变化较为敏感。

  不过,对新成立的融资平台来说,由于运作经验相对较少,如何加强风险防范显得尤为必要。

  风险防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海市政府下属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集中于贷款期限与项目不匹配上。

  备受外界关注的申虹公司贷款问题,是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项目投资,这不仅与银监会2010年出台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相背,而且由于没有及时将流动资金贷款转为中长期银团贷款,导致部分贷款展期。

  申虹公司因担负虹桥枢纽的建设工程,银行贷款达到100多亿元。一位银行人士介绍,由于该投资项目是上海重点项目,之前相关批文不断变化,所以不具备项目贷款的条件,各家银行就以流动贷款的形式予以支持,因此导致流动资金贷款占比较高。

  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是,申虹公司这么做,是因为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比银团贷款利率低。此外,2009年时,由于资金充沛,商业银行对企业借贷大笔流动资金用于项目投资,常予以默认。

  不过,在采访中,沪上各大银行对申虹的还贷能力颇有信心。“申虹公司有很好的资质,未来土地批租收益将非常可观,消化债务不成问题。”徐俊表示。

  另一债权银行人士亦表示,“对其进行现金流测算,认定它为现金流全覆盖类,其他债权银行基本上也都认同。” 目前,申虹公司正在申请将流动资金贷款转换为银团贷款。“这种转换会比较顺利,因为不涉及新增贷款。”金融业界人士表示。

  相对而言,上海近两年新成立的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及区融资平台,或许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区县融资平台受制于区县政府的财政调配力度,而工业园区开发的前期投入并不比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低,但其出让价格与成本是倒挂的,土地本身不能盈利,只能引进企业增加税收。而企业从投产到形成稳定的税源有一个过程。”市场人士表示。

  “上海有多年融资平台管理运作经验,如对各平台的负债率要求不超过70%,且每年会调配平台公司承担的公益项目比重,并分析财务状况。最重要的是,银行对上海市的财政实力有信心。”业界如是评价。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宏观政策环境不变,土地批租速度依旧迟缓,明后年中长期债务将陆续到期,融资平台亦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银行业亦提醒,最迟今年就要提前做出明后两年的资金安排,比如,在仍不能新增贷款的情况下,土地产生的现金流能不能覆盖债务,有无新的渠道融资等等,都亟须列入议事日程。

  城投实践

  面对当前政策约束和银行信贷的紧缩,上海城投由于前期积极防范风险,作出预判,制订预案,探索创新破解融资瓶颈之策,经受住了考验

  文‖上海国资记者 李魏晏子

  推荐阅读

  明年,上海城投即将迎来20岁生日。

  从1992年成立之初到2010年,上海城投资产总量从95亿元增长到2797亿元、净资产从11.5亿元增长到1171亿元,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下,营业收入从0.5亿元增长到122.5亿元,企业信用等级从AA级提升到AAA级。

  一连串的数字的背后,是上海城投超前的投融资策略。

  创新融资渠道

  在19年的投融资历练中,城投掌握了创新和扩大融资渠道的方法。“十一五”期间,城投通过创新融资方式筹集资金373亿元,平均筹资成本低于同期基准贷款利率25.4%,存续期间可节省利息支出43.1亿元。

  面对当前政策约束和银行信贷的紧缩,上海城投由于前期积极防范风险,作出预判,制订预案,探索创新破解融资瓶颈之策,经受住了考验。

  第一,从2010年开始,城投就进行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行资产资本化,提高投融资效率。如将部分经营性资产卖掉,盘出资金运行新的项目;将城市资源转化为资本,保证每一个项目的运作都与现金流相匹配,保持项目资金平衡。

  第二,城投初步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依托,以直接融资为突破”的创新型的融资模式,并运用到实战中。经过努力,城投提高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目前,上海城投的直接融资比重已经超过了商业银行。

  城投依托政府信用优势和企业主体身份,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与各大银行签订了近3000亿元的综合授信合同。同时,创新银企合作模式,按照项目融资模式建立偿债机制,先后缔结了多个重大项目的银团贷款协议,2010年签订了6个银团贷款合同,总授信额度逾200亿元。通过创建郊县环保DFV融资平台(DFV是上海市发改委、世界银行和城投公司在APL世行上海环境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同策划的“上海区/县环境治理项目融资平台”),城投还获得了6000万美元的世行贷款,主要用于为区县中小型的环保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来推动上海3年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目前,DFV平台已经支持了4个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在郊区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市政府对城投的偿债机制十分关心,每年安排相当数量的项目资本金、偿债资金。同时,上海城投还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直接融资:

  一是发行城市建设债券。截至2008年,城投累计发行浦东建设债券、市政建设债券等城市建设债券总共17期,共筹集资金188亿元。特别是2008年,以簿记建档的方式成功发行60亿元城市建设债券,这是地方企业唯一一个采用簿记建档的企业债券。迄今为止,上海城投在全国地方企业中始终保持着企业债发行频率最高、融资规模最多、单笔融资金额最大的纪录。

  二是发行中期票据。2008年4月份,获悉全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将在全国开展中期票据的试点,城投第一个向相关机构递交了申请资料,2008年12月22日,上海城投获批发行第一批30亿元的中期票据,这是我国地方城投类企业首个中期票据。

  此外,城投通过引入信托、保险资金,发行短期融资券,推出银行理财计划等一系列筹融资金融创新手段,降低融资成本。

  2011年6月,城投承担的上海水源地工程――青草沙工程顺利完工,这个项目惠及千万市民,也是上海近几年来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建设资金总额达到170余亿元。在做这个工程时,城投将投融资模式的创新运用其中:一是发挥了政府财政支持的核心作用。政府注入了占总投资40%的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而来自财政的拨款发挥了杠杆作用。二是发挥了银团贷款的基础作用,为青草沙项目提供了108亿元建设资金支持。三是引入了保险资金。上海城投与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泰康――上海水务债权计划”,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资金20亿元。

  “三分法”确保风险防范

  “我们不是完全的市场化企业,但是我们懂得把政府的任务和市场化的经营运作区分开来。”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孔庆伟告诉《上海国资》。

  与其他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同,城投能在资金紧张的阶段确保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不耽误一个项目的推进,这是其“三分法”体制机制创新的结果。

  所谓“三分法”法则,即:分业经营、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2004年以来,随着市政公用事业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上海城投陆续接管了一些专业的投资公司。特别是2005年后,供排水、环境市容、市政建设等市管企业先后划转到城投。还有医疗废弃物处置系统,以及干线公路、高速公路的一些投资建设任务都由城投接手。公司的资产和人员规模都由此迅速膨胀。

  一开始,城投就对20多家企业进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随着阵容不断扩张,城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缩小层级,按照分业经营、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要求,实现有效管控,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近年来,成员单位已从原来的270多家精减至160家左右。

  实践中,城投通过实施分类管理和差别控制,把下属企业按照平台类(建设企业)、运营类(有收费机制的公用事业企业)和经营类(市场化运作企业)进行科学划分,设定各具针对性的差异化考核体系和薪酬奖励体系,更好地推动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三分法”机制体制的建立完善,使上海城投拥有了“公益”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的功能。

  一方面,上海城投担负着城市公益项目管理的职能。公司经过多次整合,逐步将公益部分和经营部分的业务剥离,拉开了“公益”与“经营”的距离。比如:城投深化了排水和环境板块的改革,排水公司定位为公益性企业,主要负责管网建设运营,确保防汛安全;通过实施污水处理终端的市场化运营,组建了城投污水处理公司。

  另一方面,对于可“经营”资产部分,上海城投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其分阶段整体上市,以环保、地产和创投业务为核心,着力将城投控股打造成集团投融资和经营发展的重要平台。

  上海城投旗下的环境业务板块也已通过城投控股走出上海,以BOT方式参与异地投资。此前,上海城投以BOT模式成功中标金山海川自来水项目的建设运营,分别以BOT、BT模式投资建设了青浦、松江、金山、崇明等市郊9个污水处理项目。

  近年来,城投控股在推进创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拓展新的盈利增长点。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城投控股旗下的诚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先后与江苏省锡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合伙成立了无锡诚鼎创业投资中心;与杭州城建签订了杭州诚鼎创投基金框架协议;与江苏农垦签订了南京诚鼎创投基金框架协议。至此,城投控股以诚鼎创投公司为载体,已初步完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创投集群”布局目标。

  “我们的创投公司主要瞄准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这些未来有增长点的新兴领域。”孔庆伟表示,截至目前,旗下的诚鼎创投公司一期基金已成功投资10家企业,其中两家已申报IPO材料。

  此外,上海城投还特别注重把控投资风险。根据国资委的要求聚焦主业发展,严格投资方向,严控投资规模,确保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健全,融资和偿债能力可持续。

  政府性投资公司的发展是成功的

  注重完善“以时间换空间”的偿债机制,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政府支持、项目收益和经营反哺等分阶段完成项目偿债,实现公益性项目投资的有效退出

  推荐阅读

  文‖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孔庆伟

  上海城投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积极加强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破解系列瓶颈难题,推动了自身的持续成长。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链

  纵观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上海城投在完成好政府交付的重大项目资金筹措、工程投资建设和基础设施运营保障的进程中,在筹融资机制、投资运作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体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体现政府意图、运用市场机制,有效发挥国有投资公司的引领带动效应。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城投公司作为国有投资公司,亦应准确把握政府意图,在公用事业这一重要领域主动弥补市场缺位,承担起引导投资的责任。同时,遵循市场规则和市场运作规律,讲求效益和效率,注意风险防范,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增长机制。

  上海城投的实践证明,这一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是具有成效的。我们立足市政公用行业特点,在发挥国有资本掌控力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机制创新,BOT特许经营、合资合作、打包上市等投融资模式不断得到因地制宜的成功运用。通过与法国威立雅组建全国水务行业第一家整体中外合资企业,通过环境集团引入美国惠民作为战略投资者,与汉斯、铁狮门等跨国地产企业在新江湾城整体开发中进行卓有成效的资本合作,在转移资本的同时创造资本,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实现杠杆效应,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技术管理资源,激发了行业活力。

  二是注重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融资能级,有效发挥建设资金筹集的乘数倍增效应。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链,是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泉。

  对上海城投而言,只有具备强大的融资能力,才能有效地从事城市开发建设的投资活动。所以,需要以企业化运作为主线,深入推动筹融资机制的创新,不断壮大平台的融资实力。

  上海城投牢牢把握创新和市场化两条主线, “十一五”期间筹措近1300亿元资金,有力支持了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世博会的举办。

  同时,我们注重建立同政府部门的长效沟通机制,争取城建资金及时拨付、资产划拨等方式充实资本金;依托政府信用优势和企业主体身份,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与各大银行签订了近3000亿元的综合授信合同;创新银企合作模式,按照项目融资模式建立偿债机制,先后缔结了多个重大项目的银团贷款协议;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十一五”通过创新融资方式筹资373亿元,平均筹资成本低于同期基准贷款利率25.4%,存续期间可节省利息支出43.1亿元;注重完善“以时间换空间”的偿债机制,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政府支持、项目收益和经营反哺等多条路径,分阶段完成项目偿债,实现公益性项目投资的有效退出,从而保持健康的资产结构和顺畅的现金流,为进一步增强后续投融资能力奠定基础。

  三是注重强化集约管理、打造服务高地,有效发挥设施运行保障的专业协同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化、体系化成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将成为大势所趋,基础设施高效、安全的运营保障成为聚焦点。这就要求我们用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的视野、以集约化的整合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施集团化管控和精细化管理,有效发挥设施运行保障的专业效应和协同效应,有效提升运营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实施分类管理和差别控制,把所属企业按照平台类(建设企业)、运营类(有收费机制的公用事业企业)和经营类(市场化运作企业)进行科学划分,设定各具针对性的差异化考核体系,更好地推动企业提升绩效;通过推行收缩企业层级、构建扁平化垂直指挥系统、构筑一体化供水服务热线平台、推行6S精益现场管理、实施成本自查和行业对标分析、促进降本增效和增收节支、完善工程建设与生产安全控制等手段,对公共产业如何实施专业、高效、优质和安全的运营进行了有益探索,短期内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是注重把握产业机遇、深化企业改革,有效发挥城市资源经营的品牌载体效应。

  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国资改革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政府性产业集团模式,在分业经营、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通过实施环境与排水体制机制改革,将环境和排水企业分拆重组为公益性的环境实业、排水公司和经营性的环境集团、污水公司;通过推动经营性资产分阶段整体上市,以环保、地产和创投业务为核心,着力将城投控股建设为上海城投重要的投融资和经营发展平台;通过培育产业园区和商业地产等经济增长源,进一步推动经营性资产战略投资。上述举措将为进一步增强对公益性业务的反哺能力、推动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政府性投融资公司的改革发展是成功的,这一模式自身还在不断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后劲和生命力。

  平衡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

  进入“十二五”,作为兼具政府性、公益性和市场性三重属性的特殊企业,城投公司该如何进一步明晰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又将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首先,要平衡好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主要是建立多渠道融资创新体系、壮大资金实力和健全相关体系、防范债务风险的关系。

  我们应当站在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商的高度,进一步发挥好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的杠杆作用,平衡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城市建设规划决策,建立同政府职能部门双向互动、高效沟通的良好工作机制,更好地把握资金的投入数量和投入节奏,为城投中长期资金平衡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同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完善公益性项目资本金制度和偿债资金平衡机制;加强自筹资金项目的管理研究,根据企业融资能力控制投资规模,平衡好年度预算;对债务区分类别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动态预警体系;通过构筑多渠道金融创新体系,努力提高相对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比重,有效改善资产债务结构和企业现金流量。

  其次,要平衡处理好市场机制和社会责任,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公共产业引入市场机制、提升效率和企业透明运作、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

  近年来,许多地市政府在保持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发挥国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前提下,为改变公共行业传统的运作理念和经营模式,提升行业活力和效率,在市政、水务、环卫等公用事业陆续实施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改革。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公平正义、关注民生、社会和谐日益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城投所遵循的市场化运作准则和所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效率和公平这把“双刃剑”,一方面继续积极稳健地探索运用市场机制,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切实担负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运营保障职责,为城市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持续成长与社会永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此外,要注意的是,本届世博会后的上海,大规模、大体量、超常规、高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告一段落,城市由建设主导转向管理主导将成为“十二五”的重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新城开发和产城融合等一系列机遇,将为城投开辟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

  我们应更积极、更主动地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双向互动协作,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行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平衡运行模式,建立科学的公用事业价格调整机制,推动形成科学的政府采购机制和特许经营机制,创新公用事业无形资产的有偿转让机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存量资产的盘活和非主业资产退出机制,发挥对接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模式的作用,完善针对公益性和市场化业务的分类考核体系,建立一整套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科学公正的预算考核机制。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友情链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版权所有:北京产学联合企业管理中心
电话:010-65707841、65705829,网站信箱:
yjhitc@163.com
京ICP备09024323号-4
集体企业改革与管理研究网,中集研,厂办大集体改革,产学联合,厂办大集体.